第二百五十一章 李家的参天大树(2 / 11)

加入书签

总得来说,辉瑞每年的研发投入差不多都在这个占比数。

而与辉瑞竞争的罗氏研发费用占比百分之二十四,强生占比百分之十五,默沙东占比百分之二十五……

这些富可敌国的巨无霸医药公司看起来都顺风顺水,不可一世,其实始终面临着诸多艰难的挑战,每一家濒临破产的次数双手根本数不过来。

最大的挑战,就是即使每年付出了天价的研发费用,然而每一百个原研药项目的研发,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后,最终只有十个项目能够通过fda的审批上市,而这十个上市项目中,平均又只有三个能收回研发成本。

新药的研发周期是十到十五年,一般来说,如果不能保证每十年内出现一款爆款药,那么这些巨头公司实际上很难存活下去……

所以研发非常重要,需要投入海量资金。

辉瑞在1960年,就成立了格罗顿实验室,召集了4000名研发人员,这些研发人员,成为辉瑞壮大的根基。

但是这四千名研发人员一年的支出超过一亿美金。

什么概念?

中国堂堂七亿人口大国,一九七零年,外汇储备零点八八亿美金……

医药明明是民生项目,每年的进口采集都是天文数字,我们明明是举国体制,为什么不能由国家出面来搞原研药的研发?

因为真的搞不起……

不是七十年代搞不起,两千年也搞不起。

2000年,辉瑞为了一款降脂药立普妥,耗资900亿美元收购华纳·兰伯特。

这一款药,让辉瑞辉煌了十年。

而2000年,改开二十二年后的中国,外汇储备总共也只有1600亿美元。

搞的起么?搞不起……

中国的医药公司制药厂成千上万,和真正有尊严的,真正做原研药的医药巨头相比,就跟笑话一样,纯粹是敛财的土作坊,哪怕是大名鼎鼎的恒瑞、复星。

什么港岛四大家族、中国十大富豪,他们还屡屡在世界富豪榜上露面,然而这些搞囤地皮修房子的富豪们,全部家产加起来,都不够排名前十的医药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其他类型相关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