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八章 这三年,总算熬过去了……(2 / 7)

加入书签

或许她觉得,只有这样的女孩子,才配得上这样的李大夫。

她轻声道了句:“真好,真可爱。”

李源接回相片后放在书本里,宽慰道:“陆同志恢复健康后,也会很好的。”

陆朵朵感激的看着李源点了点头,高卫红笑道:“李大夫,那就全靠你了。”

这个话题结束,两人却不急着离开,聊起了当下新鲜事。

高卫红道:“李大夫,你知道董家埂么?”

李源点头道:“听说了些。”

高卫红道:“董家埂本来学习那么好,老师们都说他肯定能考上北大。结果去年高考前他放弃了考试,回乡务农去了,说要用知识帮助农民。这件事被上面点名表扬,各级重要报刊都鼓足了劲的夸他。这下好了,受影响的人太多了,连哈工大都有人辍学回乡。哎哟,提起这件事,好多老教授都心痛。”

董家埂的事影响了几乎一代人,甚至风都刮到了老毛子那。

上面为什么这么大力的表扬他?

李源觉得,无非是经济太困难,国家无法安排那么多毕业生,明明人才极度匮乏,可是由于被美苏两霸强力封锁,国内工业举步维艰,造出来的东西出口出不去,农民又消费不起,等于工业无法为自身续命,全靠财政支撑,恶性循环。

所以上面只能鼓励学生下乡……

树立一个董家埂,就有无数董家埂出现。

这人后来甚至被邀请成为老人家的守灵人……

或许这个人的想法未必正确,但毫无疑问,他是一个纯粹的人,一个心里装着祖国的人,而不是一个投机的人。

李源微笑道:“还有邢燕子。”

高卫红一脸的难以言喻道:“对,还有邢燕子。郭老不是专门写了首诗夸她么?邢燕子,好榜样。学习王国藩,学习铁姑娘。全家都在城,自己愿留乡。园中育幼幼成行,冰上治鱼鱼满网。天荒地冻,抢种垦荒。要使石头长出粮。吃苦在前,享乐在后。一切工作服从谠。北大洼变成金银窝,燕子结成队,奋飞过黄河。

这人不断的在报纸上投稿,号召中小学毕业生下乡务农。好像大家都去当农民种地,新中国就能富强一样。”

李源道:“她爸爸是陶瓷厂的副厂长,她初中毕业如果想进厂工作,不算难事。可她却选择了下乡,她在的那个乡劳力短缺,她就组成了燕子突击队,夏天种地,冬天砸冰补鱼,确实踏踏实实的在农村干了三年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

其他类型相关阅读: